寫了兩年的論文,在法國的碩士也總算結束,終於能來回顧這段時間來在法文學術寫作的變化。
老實說,碩一第一學期,學術寫作能力還非常欠缺,報告和論文題綱超過一半的內容都是先用英文寫完、再一句句翻成法文、校閱,最後送給專業校稿員檢查文法和句構,非常地耗時。
但第二學期開始便漸漸感受到寫作能力進步。尤其在碩二回歸線下上課、得以頻繁與法國朋友、教授互動後,除了查找不會的單字與同義詞之外,已經再也不需要依靠英翻法的這一步驟。
各個學校的論文制度多少不同。巴黎大學裡,碩一、碩二都各需要寫完一篇完整論文;兩年的主題可以是相同主題的延伸、也可以是完全獨立的兩份論文。但當時在碩一口試完倉促之下寫碩二研究計畫準備註冊時(因為法國每學年可以就讀不同學校,每年都需要重新上傳動機信與研究計畫),滿腦子想的都是:
天啊!才正好不容易準備可以休息,我要怎麼在兩個禮拜內生出新的一篇研究主題?
一時便忘記可以延伸碩一主題了。
不過也因此,相較於去年著重於歌劇與戲服分析,碩二選擇近乎純文學的主題終於讓我再也不能以「文學畢竟不是我的強項呢……」當作上課聽不懂、資料不齊全的藉口。
即便兩年的學術能力有所進步、準備方式有些許改變,但大同小異都是三個主要階段:研究主題準備、海量閱讀與寫作。
暑假/閱讀、方向建立
畢竟法文依舊不是母語,加上文人們複雜的寫作風格與腦迴路,讓我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比法國朋友們慢得多,勢必得花更多心力準備。因此,六月底口試完、七月初提交碩二研究計畫後,暑假便提早開始大量閱讀、筆記並整理文獻,以免開學後因為其他課堂報告而進度落後。
大部分的閱讀筆記都是在這個階段寫下。因為有大量的文獻是在國圖借閱,只能用鉛筆做記號;因此,每讀完一個章節我便會回過頭謄寫頁數與重點,或是讀後理解的分析,以便日後寫作時可以快速引述。
九月/文獻整理
開學後的第一個禮拜通常會和指導教授進行學年第一次討論。由於暑假已經提早準備,在這個階段我已經可以和教授討論初步規劃的論文架構以及主要文獻。
也因此,我在學期初便可以讓教授修改架構與推薦文獻,替日後的進度提供相當大的幫助;幾乎不會浪費時間在閱讀不需要的文獻及迷失在思考研究方向與寫作步驟中。
十一月、十二月/確立主題與架構
聖誕假期前需要繳交一份題綱與進度報告,雖然假期過後才會收到教授回饋,但因為有持續聯繫,在這段時間論文架構與研究方法基本上便能確定,寒假也便能依照這個方向開始精讀文獻。
隔年三月前/深度閱讀
其實整學年寫論文的時間超過一半都在閱讀文獻。
這段時間雖然說是深度閱讀,但並非從頭到尾讀完一本又一本的書(我們學校著重於參考各時期評論家的著作而非當代研究論文,不過閱讀論文也是類似的道理),不僅文獻永遠查找不完,這些參考資料也不是研究主題所要分析的對象,而是輔助自己分析的資訊,無須鑽研句讀;另外,這些著作動輒上百頁,沒有人能夠在這短短的碩士期間消化這麼大量的艱深訊息。
因此,所謂的精讀,是選出對論文最有幫助的章節研讀。
這時我依然會繼續筆記,同時也開始閱讀並整理先前寫下的摘錄。
有些人喜歡在記筆記的當下以顏色區分。但為求效率,我習慣用單一一枝筆紀錄,直到閱讀時才以各色螢光筆區別:
當然,根據每一本書的性質和用途,不見得每個顏色都用得上。
就我而言,我的筆記不講求美麗,顏色區分也不是為了讓頁面更繽紛。讀書筆記上的任何一處都是為了提升正式撰寫論文時的效率;檢查筆記時,這些顏色可以幫助我快速理解這一段資訊應該放在論文中哪一段落。
三月/撰寫
不論預計的參考文獻是否已經讀完,口試最晚三個月前絕對會開始撰寫內文。
當然,書寫的當下一定會發現有資訊不足、需要額外補足資料的部分。但從這時候開始便不再精讀文獻,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查閱關鍵字句。我自己速讀的方式有兩種:
/翻閱索引
/「垂直閱讀」內文尋找關鍵字
垂直閱讀就像是在抽屜裡翻找物品一般,並不旨在整理,而是快速找出需要的東西。其實這樣速讀所要花的專注力比深度閱讀要高出許多,因為我們沒辦法像精讀時了解作者的思緒脈絡,只能從破碎的字詞間整理概念;如此一來,只要一分心,頭腦很快就會跟不上先前處理的資訊。
由於一找到訊息便馬上要運用到論文中,最後這幾個月一定是在圖書館中度過,桌上也一定佈滿十來、二十幾本書,一本換著一本地查閱。
五月/校稿
不論是否為母語,校稿都是相當重要但也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步驟。而尤其法文文法複雜,多或少一個介係詞、連接詞等等都可能會讓句子變得語焉不詳,因此絕對需要另外請校稿員協助。
畢竟論文一份都上萬字,也至少一百頁,只求助於一位校稿員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完成的。因此,其實我在二月底著手撰寫時便開始每堂課和法文家教一段一段地閱讀已完成的進度;四月底也慢慢將論文分段發送給法語母語朋友們與專業校稿員。
兩年的法國碩士堅持下來,確實發現自己的法文能力進步地相當迅速。雖然寫到髮根作痛,但既然能觀察到自己明顯的變化,那也未嘗不是件開心的事。